美育浸润育童心 国际交流展风采——玉溪师院附小美育课程走进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作者: 编辑:马兴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12-01
从元宵晚会、澜湄国家文化艺术节到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八次领导人会议欢迎宴会,玉溪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童声合唱团携手玉溪聂耳教师合唱团,用合唱讲好中国故事。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第八次领导人会议于11月6日至7日在云南昆明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会议,柬埔寨王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联邦共和国、泰王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五国领导人及亚洲开发银行行长应邀参加。
我有旨酒,燕乐嘉宾
11月6日-7日,当各国领导人齐聚云南昆明,共商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发展与合作之际,玉溪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童声合唱团的孩子们早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们身着整齐的服装,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犹如一群可爱的小天使,等待着在舞台上绽放光芒。他们用一曲《小雅·鹿鸣》,奏响了文化交融的美妙旋律。当稚嫩却充满力量的童声响起,《小雅·鹿鸣》的诗句仿佛有了生命。“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孩子们的歌声空灵纯净,在会场中悠悠回荡。那歌声似一条温暖的纽带,将古老文化与现代合作的氛围完美融合。
各国参会者沉浸其中,感受着来自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童声合唱团的精彩献唱,不仅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八次领导人会议增添了欢乐、祥和的氛围,更成为了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既表达了对大湄公河次区域美好未来的憧憬,也传递出了孩子们对和平、友谊与合作的向往。
2024年10月初,在彩云之南的西双版纳,一场汇聚澜湄流域各国文化精粹的盛会拉开帷幕。玉溪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童声合唱团和聂耳教师合唱团带着经典曲目《小雅·鹿鸣》,登上了第十二届澜沧江 - 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开幕式的舞台,这是一份无上的荣耀,也是一次文化交流的美好契机。
踏上旅程:奔赴西双版纳
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文化交流的期待,附小童声合唱团的孩子们踏上了前往西双版纳的旅程。一路上,孩子们的眼中充满了好奇和兴奋。西双版纳,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有着茂密的热带雨林、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浓郁的异域文化。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不仅是一次演出,更是一次难得的文化探索之旅。在这里,他们与澜湄流域各国的文化相互交融,共同谱写一曲多元文化的和谐乐章。
童声悠扬:《小雅·鹿鸣》的魅力
《小雅·鹿鸣》,这首古老而典雅的诗篇,穿越千年的历史长河,在聂耳教师合唱团和附小童声合唱团孩子们纯净的嗓音下,重新焕发出独特的生机。“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那悠扬的旋律如同涓涓细流,流淌在每一个聆听者的心间,唱出了古人的盛情好客,唱出了澜湄流域人民的友好情谊。
文化交融:六个国家齐聚湄澜艺术节
第十二届澜沧江 - 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是一个汇聚多元文化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澜湄流域各国的艺术家们带着各自的特色文化节目齐聚一堂。附小童声合唱团的《小雅·鹿鸣》犹如一颗闪耀的明珠,镶嵌在这五彩斑斓的文化盛宴之中。这曲古老的中国歌谣,与泰国的孔剧、柬埔寨的阿布萨罗、越南的官贺民歌以及缅甸的传统舞蹈、老挝的古典歌舞等优秀节目相互辉映。通过演出,孩子们向各国友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领略到其他国家丰富多彩的文化魅力,这是一场跨越国界的文化对话,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
意义非凡:文化传承与交流的使者
附小童声合唱团此次参加艺术节开幕式演出,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他们是文化传承的小使者,将古老的《小雅·鹿鸣》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古代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美妙之处;他们也是文化交流的小使者,用歌声搭建起中国与澜湄流域各国之间的友谊桥梁。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交流越来越重要,而孩子们用他们的童真和歌声,成为了推动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一股清新力量。
走进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
小学生的文化之旅
孩子们还参观了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对于他们,这是一次弥足珍贵的体验,走出课本,真正走进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世界,看到了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的智慧结晶,感受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坚守,明白了每个民族都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浩瀚的星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9月以来,师院附小童声合唱团排练并参演了《小雅·鹿鸣》、《秦时明月》、《下白雨》等曲目,赴玉溪聂耳大剧院、玉溪师范学院、云南大学等地参加活动。
9月8日,师附小童声合唱团作为2024年玉溪市中小学“聂耳杯”合唱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参加展演活动,展现出我校学生的风采与合唱艺术的魅力,其音乐的美感和艺术价值,让人陶醉其中,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
9 月 14 日,又投身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集中宣传活动,弘扬爱国精神,一曲《秦时明月》,以王昌龄《出塞》中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恢弘大气的旋律、丰富的和声以及掷地有声的吟唱,为听众带来了一场听觉上的盛宴,激发着全场听众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同时,歌曲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也为听众提供了一次文化审美的体验。
9 月 20 日,云南省食品安全宣传周主场活动在云南大学东陆校区科技馆报告厅举行,师附小童声合唱团受邀参与活动,为食品安全宣传助力。
10 月 1 日,国庆佳节之际,参加第十二届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演出,同时还参与了湖南卫视“歌词里的中国”栏目纪录片的拍摄,在不同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美育浸润童心,合唱绽放光彩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没有美的滋养的人生必然是单调的、干涸的人生。孔子认为教育是“兴于诗”、“成于乐”,其中就包含着对美育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没有童话、歌谣和大自然的云彩、花朵、鸟叫虫鸣,如果青少年的心灵世界没有动人的音符和丰富的颜色,如果青少年没有艺术爱好和艺术修养,不可能全面发展。师附小一直秉承美育浸润童心的教育理念,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配齐配好美育教师,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一场场精彩的合唱活动如同一朵朵绽放的花朵,散发着美育的芬芳,浸润着孩子们的童心。
合唱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在排练过程中,孩子们全情投入,用心感受音乐的魅力。他们学会了倾听、合作与分享,培养了团队精神和责任感。每一个音符都是他们努力的见证,每一次合唱都是他们成长的足迹。
美育在合唱中得以生动体现。通过演唱优美的歌曲,孩子们领略到了音乐的艺术之美。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和声的和谐,让他们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激发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同时,合唱也培养了孩子们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学会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感受艺术的多元性。
合唱还丰富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参与合唱让他们放松身心,释放压力。他们在歌声中找到了快乐和自信,增强了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老师们的精心指导和陪伴,也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关爱和温暖。
每一次合唱不仅是一次音乐的盛宴,更是一次美育的洗礼。它让孩子们在歌声中成长,在美育中绽放光彩。我们相信,在美育的浸润下,孩子们的心灵将更加美好,他们的未来将更加灿烂。
童年如诗如歌,教育似春雨,润物细无声。美育是以美化育人生,其立足在“美”,路径在“育”,目标在“人生”。美育既是审美教育,更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师附小通过多种途径,搭建各种展示舞台,积极开展美育活动,把艺术教育渗透在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打造校园浓厚的“绿美和谐”教育生态,在教育教学中以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大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美美与共,将美育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学校的教室到国际的舞台,孩子们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了国际。一系列的国际交流,培养了孩子们的国际视野,提升了他们的国际化格局,对中国未来开放、国际交往、融入世界,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深远。